我的2012之读书

2012年我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是莫言的《丰乳肥臀》,也是最厚的一本。原以为要读完这么厚一本书会花很长时间,最后发现一共只用了4天,更准确的说是15-20个小时,能在这么短时间读完它,戒掉微博和电视是有很大关系的。读完这本之后,我不再对书柜里那部《追忆似水年华》那么恐惧了。

在2012年之前,我的书主要在电脑里,从网上乱七八糟下了很多书,但是往往下载之后就放在电脑里,分门别类文件夹做的很好,但认真读过书的则很少。2012年一开始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,特别是大部头的书读的更少,所以在自己的年度读书计划(非专业类)中写了两套大部头的书《胡适文集》和《约翰克里斯朵夫》,都是从网上下载的,《胡适文集》是扫描成pdf的电子书,《约翰克里斯多夫》是网友朗读的有声书。一晃到年底了,两部书都是开了个头就没有再读或者听下去了。不是没有时间,而是我后来的兴趣转向了,我不再喜欢在电脑上读书或用手机听小说了,我更喜欢抱着书来读,应该是受到了《读库》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我开始大量买书,亚马逊的满减活动一次都不错过,京东和当当的几次最优惠的活动也没放过。我的书柜有一层放我读过的书,其他都放我没有读的书,读过那层到现在都没有放满,而其他层却早就清理了好几次不想要的书。当我开始买书来读的时候,我才发现虽然电脑硬盘里也有这些书,但拿在手上才能真正读下去。

2012年我读完了《王小波全集》、《三毛全集》和《林达作品集》,我从读书变成了读人,读一本某个作者写的书,如果喜欢就要读完他的所有作品,读完他的作品再上网搜索所有关于这个人的文字和视频:读完王小波,我找到了王小波刚发表《黄金时代》时的一段电视采访和后来纪念他的一段纪录片;读完三毛,我找到了三毛在电台里说到他跟荷西的爱情故事的一段感人录音;读完林达,却只找到一小段难辨真假的关于作者的介绍。这些都看完之后,又开始找作者们在文章中提到的书,于是又读了王小波最喜欢的《月亮与六便士》和《情人》。

我喜欢老六的文字风格,读了他多年前写的《闪开,让我纪念八十年代》以及他在《读库》上提到的任曙林的摄影集《八十年代的中学生》。老六在八十年代已经是大学生,任曙林镜头下是八十年代的中学生,而我则出生在八十年代,这一切都让我对那个年代非常着迷,我想知道在我还很小的时候,中国各地的人们在做些什么。崔健说,只要天安门前还挂着毛主席像,咱们就是一个年代的人。八十年代的学生们想把它拿下来,却在一场腥风血雨之后以失败告终,八十年代之后的学生则很少知道那一场腥风血雨。八十年代的我连县城都没有去过,当然对这些更是一无所知。很巧的是,我又读到了龙应台的《野火集》,写的是台湾的八十年代,其实与大陆的八十年代有些类似,只是台湾在二十年后已经走向民主,而大陆却还在原地踏步不前,以至于我对《野火集》也有了和《V字仇杀队》一样的感觉,写的就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啊。

我的小学时代都过家家玩泥巴跟同学打架了,我的中学时代都奉献给数理化英了,我的大学时代都挣学费玩社团追女孩了,我好像从来都没有好好读过书。有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读那么多文学书历史书干嘛呀,我也不知道,补偿逝去的青春时光是原因之一吗?